米奇旅游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景区大全

文章内容

海南东坡文化_海南东坡

tamoadmin 2024-08-20
1.海南东坡学校没落了吗2.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的慧眼识人与返璞归真,成就了苏轼不羁的一生。苏轼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

1.海南东坡学校没落了吗

2.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万里真吾乡”

海南东坡文化_海南东坡

苏轼的慧眼识人与返璞归真,成就了苏轼不羁的一生。

苏轼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然而这位20岁就中进士的“东坡居士”,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屡受排挤,多次被贬。

虽然仕途上屡屡碰壁,但他的心性豁达淡然,在每一个被贬之地都能寻到乐趣,怡然自得的精神值得我们所学习。

苏轼的词开豪放派的先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擅长书法,可谓博学多才的秒人。妙为才情,趣从心境,无论人生经历多少的不如意,苏轼都能泰然处之,才趣横生。

坎坷的对冲仕途

苏轼曾经和谢景温交好,谢景温博学多闻,颇具辩才,与范仲淹、欧阳修关系融洽。苏轼和他的关系刚开始也不错,后来因一件看似非常平常的小事,改变了苏轼对谢景温的看法。缘由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一脚,就把这只已经受伤的小鸟踢到了一旁。面对谢景温这样的做法,苏轼感到心凉,这种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岂能深交。

后来证明苏轼的想法是对的,由于苏轼当时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对苏轼极为不满,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王安石对谢景温有提拔之恩,后来谢景温与王安石合谋加害苏轼,企图将苏轼治罪,让其丢官罢职,但最终在皇上那里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苏轼曾经和同年中进士的章惇过从甚密,无话不谈,有一次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碰到一处特殊地形。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惇知道苏轼书法好,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宝”,苏轼不敢。

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比”几个字,苏轼不由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也!”苏轼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事实证明,后因政见不合,为铲除异己,章惇对苏轼大下毒手,他将苏轼贬到贫困偏远的惠州。苏轼到了惠州之后以苦为乐,写诗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却睡不着觉了:将你贬得这么远,你还能睡得这么香!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次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的事,由此可见章惇之狠。《宋史》将章惇列入《奸臣传》,说他“穷凶极恶”,可见品行为人所不齿。

苏轼这一生交友甚广,据有心人统计,可以查证的交往对象达以前三百多人,与人打交道,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累、最复杂的事,苏轼以细节识人,不失是一条捷径。其识人的准确度之高,让人佩服,这也和他的言正身端是分不开的。

被贬的悠哉生活

古往今来,赤子童心,天性浪漫,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品质的文人不多,苏轼就是其中一位。

苏轼有着孩童的顽皮,洒脱豁达中透着天真可爱的至纯。苏轼初贬黄州时,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你能想到一个年过四十五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屡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是童心未泯的至情至性啊。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所以,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和报复。

天真更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是一种对超越世俗的美好向往,是一份赤子的坦诚之心,坦然恬淡,心清眼明。

海南东坡学校没落了吗

苏轼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朝廷动荡又被贬至海南岛。

如果说苏轼当初被贬黄州是属于人生低谷,那被贬海南,则要算是人生低谷的低谷。因为被贬黄州的时候自己身体还不错,可以自己种地,而被贬海南的时候,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朋友很少,而且饮食习惯完全和这里不符合,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这对于一个迟暮老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在宋朝的时候,海南比不上中原,地处偏远,气候有问题不说,就单说饮食习惯,对于苏轼这一个外乡人就是极大的一个问题。

海南当地人从来不种地,自然无法生产大米小麦之类的东西,而且他们的伙食都以薯芋为粮,煮粥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并且常年不变,对于食物没什么追求。

苏轼刚到那里的时候十分吃惊,并且对于当地的饮食也非常不习惯,他为了劝当地人种地,写下了一首诗,叫做《和陶劝农六首》。

天下易,亦不汝匮。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云举雨决,妇姑毕至。

我良孝爱,袒跣何媿。

苏轼想劝当地人过上种地吃粮的生活,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怎么会凭着他的几首诗就改变了呢?

除此之外,海南不吃肉食,这对于喜欢吃肉的苏轼来说又是一个折磨。

当地人吃的肉食,对于苏轼来说都觉得恶心,老鼠,蝙蝠,蜈蚣等等,每一个东西都让苏轼无法下咽。

苏轼唯一敢吃的就只有鱼肉,但是那里的鱼都是海鲜,苏轼又吃不习惯,没过一段时间,原来红润的脸色逐渐的也变得苍白。

即便如此,苏轼一生乐观的精神,以苦为乐的心性,都成了他每逢绝处尚可逢生的技巧。

实在没有东西吃,他就想出来一个对策,利用道家功夫“龟息法”来解决饥饿的问题,就是模仿龟的呼吸,每天凌晨东向朝阳,吞吸初日的阳光与口水一起咽下。据说这个方法很好,不但可以减轻饥饿感,还可以强身健体,于是他和儿子一同练习这个方法。

苏轼一生喜欢朋友,不管他被贬到任何地方,都能在短时间之内结交很多聊得来的朋友,但是到了海南之后,这一切就显得有一些被动。

或许是因为语言不通,或许是因为真的是人生地不熟,在很长一段时间,苏轼一直陷入孤单寂寞之中。

来到昌化两个月之后,才通过新任的军使张中,介绍了当地的一些土著人,后来认识几个熟人之后,有事没事,苏轼就去串串门,唠唠家常,这对于苏轼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解闷的事情。

苏轼这一个好热闹的人,一日无友真的是煎熬,能有几家熟人串串门,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而且苏轼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梳头和沐浴,据说这也是苏轼的养生之法,保持旺盛精力的秘密方法,每天早上之后他梳头,顺便梳完头之后精神大振,并且看起来神奕奕。

梳头简单,但是在海南的时候没有洗澡盆之类的东西,连洗澡都没有办法,最后他想出来一个方法:干洗。

所谓的“干洗”也是从道家思想中学习的,就是睡在床上,不停地抚摸自己的身体,这被苏轼戏称为“干洗”,虽然说没有实际洗澡那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身体保健而言,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看了苏轼对于饮食,对于洗澡和交友方面的态度之后,真的不得不佩服他的绝处逢生的乐观精神。

日子过成这样,对于别人来说都是难以坚持的折磨,但是苏轼都能逐渐地面对和化解,这一种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感受的智慧。

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万里真吾乡”

没有。根据查询海南东坡学校得知,海南东坡学校没有没落。海南东坡学校是海南中学在儋州设立的分校,由海南悦信集团有限公司、海南中学、儋州市委市本着精诚合作、共同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优质教育共享,构建和谐社会而合作创办的一所高起点、有特色的示范性完全中学,也是一所设施完备、环境优雅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

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万里真吾乡”

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坎坷,曾几次被贬离开京城。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他六十多岁时,被贬到当时的蛮瘴僻远之地海南岛,直到辞世前半年才被朝廷召回。

东坡吟海南

苏轼在海南,以旷达乐观的情怀,写下了不少歌咏海南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的诗篇,其一云:“九嶷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在海南期间,热心文教,使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他和黎族人民亲密相处,感情深厚。“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居儋州时所作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海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角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苏轼北归后,儋州人民将他讲学、会友、寓居过的场所,所到过的地方,所讲的方言和所戴过的帽子式样分别命名为“东坡村”、“东坡田”、“东坡井”、“东坡桥”、“东坡坐石”、“东坡书院”、“东坡话”、“东坡帽”,还修建祠庙纪念。

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海口市郊五公祠的东侧。“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苏公祠门前的楹联道出了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尊崇。苏东坡在海南岛三年的时间里,热心向这荒僻海岛上的人民传授当时中原昌盛的文化。此后一百六十二年间,海南名登进士榜的有十二人,旧时海南岛有歌谣:“谁说沧海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意指苏东坡谪居海南传播中原文化之后,海南才出了进士。苏公祠大厅正面壁间镌刻“苏文忠公像”,厅前高悬“苏公祠”金字匾额。厅内陈列苏东坡的诗词碑刻,明代琼州名宦丘浚的正面石刻像,以及其他文物二十余件,其中海瑞抄录唐诗的书法碑刻,笔力遒劲,刻工精湛。

祠堂左侧有“琼园”,内有浮粟泉、泂酌亭、古凉亭、洗心轩等胜迹。其中浮粟泉是传说中苏东坡在此地所凿的双泉之一,素有“海南第一泉”的美誉,泉名“浮粟”,取“视浮生真若寄,渺太仓于一粟”之意。相传,苏东坡被贬到儋县,途经此地投宿,见附近居民饮用混浊的城河水,便观察地形,指地而说:“依地开凿,当得两泉。”居民遵命挖掘,果然,咫尺之间得两泉,一清一浊,清者为浮粟泉,浊者为洗心泉,味甘色异。可惜洗心泉在元末明初湮没,现仅存浮粟泉。井后墙壁间镌刻“浮粟泉”三字,传说原为东坡手书,清光绪年间琼州知府叶汝兰修建时重题。两旁篆书对联:“泉水藻思,云散流襟”,是清代著名金石家汪厚的作品。泂酌亭,亦为苏东坡命名,“泂酌”两字原意为“远饮”,有万里投荒、择善而行的意思。苏东坡所题的诗——《泂酌亭并引》的碑刻现陈列于祠内。琼园内的另一建筑物是古凉亭,亭内立一《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刻,为海南岛现存的珍贵碑刻之一。碑高2.1米,宽1.03米,下有碑座,据传碑文为宋徽宗赵佶亲笔所书。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县中和镇东郊,是苏东坡由惠州再贬海南后居住、讲学之处。门额上有“南天名胜”匾,两侧有对联:“云物游观,风光笑傲。”院内新亭耸翠,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竞秀。古人曾以“此地标奇揽胜”、“地乃一州胜境”等词句来赞美东坡书院。东坡书院由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古建筑构成。

载酒亭是元代延祐年间,在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时会客的旧址上创建的,为上下两层的古式檐亭。檐间匾额上书“鱼鸟亲人”。亭内有嵌字楹联,上联:“东壁图书经笥墨庄真富贵”。下联:“坡亭风月玉堂金马比清华”。亭的两侧各筑清水池,池内有山、游鱼,池旁椰羽,竹林掩映,景色宜人。载酒亭后为载酒堂。元符元年(1098),儋县地方官张中因与苏东坡有诗酒来往,遂在当地土人黎子云兄弟的园子里营建此堂,成为海南各地人士与东坡雅集之所。堂名出自《汉书·扬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堂内过去供有苏轼与其子苏过及友人黎子方三人坐像,上挂有“雪鸿因缘”题匾。中堂有对联云:“宾至联欢,追思展风流,雪爪尚存鸿北去;友冠承祀,若问送诗句,笛腔犹按雁南飞”,可见当时慕名来拜访东坡的骚人墨客、求学讨教者之众。苏东坡也与当地人士结下深情厚谊,曾有“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之句。载酒堂只不过是一间简陋平房而已,却有“天南名胜”的美誉,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大批文士。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坡仙笠屐图》,这幅刻有苏东坡戴竹笠、穿木屐的图画,生动地描绘了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的生活景象。上刻明洪武十年(1377)浦江宋濂的题词:“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笠、屐着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觉坡仙潇洒出尘之致,数百年后,犹可想见。”现在书院内陈列的这幅壁画,是清光绪年间重刻的。载酒堂背后是祀苏东坡神位的奥堂龛,其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中间有宽敞的天井,院庭潇洒、肃穆。

海南儋县东坡书院载酒亭

东坡书院附近还有桄榔庵、东坡井等遗迹。桄榔是一种“竹身杏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东坡父子被贬到儋州,就在用桄榔叶子盖成的茅屋里安身。东坡风趣地称之为“桄榔庵”,并题《桄榔庵铭》。今庵堂已无,桄榔树尚在。东坡井,是当年东坡为乡亲们所打,数百年从未枯竭。

赠诗折菜钱·狗仔花诗案

宋元符三年,谪居儋州的苏东坡遇赦北归。据《儋县志·遗事类》载:临别时,“十数父老皆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东坡心潮激荡,题诗赠当地好友黎子云“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俗去且少留。”原诗后有诗人批云:“临行写此,以折菜钱。”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写过不少赠别诗,而临别赠诗以折菜钱的事,却闻所未闻。这一诗坛佳话,生动反映了苏东坡与黎子云等儋州文人学士亲密无间的友谊和东坡的风趣幽默。

在儋县东坡书院的院子里,种有一种奇怪的花,花心周围有五片卷起的小花瓣,形状像缩小的五条弯腰卷尾的小狗,俗名“狗仔花”。这种罕见的鲜花,曾使博学多识的苏东坡受到启发,了结一桩诗案。

传说苏东坡遭贬前,有一天拜访王安石未遇,见书桌上放一诗柬,写有“明月叫树上,黄狗卧花心”的诗句,认为不对,自作聪明改作“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儋州,才知道有“明月鸟”和“黄狗虫”,又看到这种“狗仔花”,还听说海南有“黄狗舐禾心,天气就变阴”的农谚,这才醒悟由于自己见识不广,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句,并为此而懊悔不已。